瑞士醫療好慢,但也好溫柔:一個台灣病人的觀察
- ulin
- 6月19日
- 讀畢需時 8 分鐘
已更新:6月23日

在瑞士學會慢慢看病:一位台灣人的醫療觀察
第一次在瑞士急診時,先生陪我坐在候診室裡填寫一張張的法文表格。那一刻我意識到,「看醫生」這件在台灣再平常不過的事,在這裡竟需要重新學習。
這篇文章記錄了我這一年在日內瓦就醫的親身經歷與文化觀察。透過這些片段,我試著理解瑞士醫療體系的溫柔與慢節奏,並反思這樣的制度對一位來自台灣的病人來說,究竟是挑戰,還是另一層療癒。
*這不是一篇評比醫療制度的文章,而是一位移居者在身體與心靈之間摸索出的生活方式。

從台灣健保到瑞士醫療:流程與制度的落差
健保卡變身保險迷宮:從便利到複雜的轉換
在台灣,健保卡像是護身符,診所跟醫院林立,想看皮膚科就直接掛皮膚科,想驗血就馬上驗血。那種線上掛號就立刻過去看病的便利,讓我以為其他國家的醫療應該也不會差太多吧?
直到我回答不出醫生問我的細節問題時,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平常對健康有多不上心,對醫療體系的理解有多麼表面與片段。那一刻,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醫療的依賴與理所當然,才驚覺在台灣被照顧得多麼習慣,甚至忽略了與自己身體建立關係的責任。
瑞士醫療流程:家醫制度與轉診機制的現實
瑞士的醫療就像一個精密的鐘錶機器,每個步驟都有它的節奏。我曾因為排隊等待婦科轉診而等了三個禮拜,期間無法取得任何進一步資訊,只能等待通知。想看專科醫生?得先過家庭醫師這一關。家庭醫師覺得你需要轉診?那就得等著預約,運氣差點的話可能要等個把月。
瑞士醫療保險:費用與流程的現實考量
比較頭痛的是保險。我每個月光保費就要繳600瑞士法郎以上(約新台幣18,000元)。朋友知道這個數字時在電話那頭驚呼「哇,真不虧是瑞士」。但這還只是最基本的,想看牙醫還得另外加保,想生小孩也得另外加保。
保險制度跟台灣健保差很多。瑞士醫療保險有「自負額」的概念,我選的是最基本的300瑞士法郎方案(約新台幣9,000元),代表每年這筆金額內的醫療費用需自行負擔。超過之後,還需支付10%的共同負擔額,直到自付上限700瑞士法郎(約新台幣21,000元)為止。
相較之下,台灣那張健保卡幾乎就是隨插即用的萬能卡,無需事前申報或計算額度。我到現在還有繳台灣健保費,畢竟它真的是台灣最令人驕傲的制度之一!

在瑞士看病,是什麼樣子?
當醫生叫出你的名字:瑞士診間的人情味
這裡看診不叫號碼,醫生會親自走到候診室呼喊你的名字,然後邀請你去診間「請跟我來」。每次經歷這樣的場面時,我都會有點害羞,好像我不是病人而是被醫生期待並尊重的客人。
家庭醫師不是流程,是一種關係的開始
第一次看家庭醫師,我以為會像在台灣一樣,醫生問診、開個藥,可能五到十分鐘吧?沒想到她竟然花了將近一個小時,仔細問我從小到大的病史、我的感受、相似症狀發生的頻率、當時的情況、家族的遺傳疾病及完整的用藥史。就連我常吃的藥局成藥,最好都得老實供出。
那種被當作是「一個需要被仔細照料的人」而不是「一個病患個案」的感覺,被花時間好好了解,確實會令人感到被重視。
從問診到陪伴:瑞士診間的溫柔節奏
台灣與瑞士的醫療體系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學:台灣像是俐落迅速的緊急救援,強調效率與即時處理;瑞士則像是一壺細火慢燉的湯,強調整體理解與長期陪伴。
踏進每個瑞士專科醫生的診間時,我都像在逛大觀園,因為那裡不像醫院,更像是文青朋友的書房。醫生桌上擺著漂亮相框,每個家具都精心挑選過,檯燈下掛著金色自行車的裝飾,牆上的超大幅攝影照令人著迷,連給患者的座椅都是設計師作品。我忍不住想,在瑞士是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有美感呢?
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瑞士的醫生們總是神采奕奕,給人一種穩定與安心的感覺。在COVID之前,見到醫師時還會彼此握手寒暄,第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份平等與尊重的溫度。對比之下,對比之下,我心疼台灣的醫師們總是疲憊不堪,需要應付龐大的病患量,工作壓力確實不小。
每次與我的家庭醫師見面,她都會花大約一個小時,聽我講述身體狀況。有先生在旁時,她也會詢問先生作為同居人的觀察。不只是症狀,還有我的睡眠習慣、工作壓力、甚至是移居異國的心情。我在診間裡幾次差點掉淚,不是因為身體痛,而是因為她真的很認真在聽我說話,甚至還會在先生面前維護我的不易,也引導我自行思考如何讓自己舒適地生存著。

瑞士醫療費用與語言:現實中的不確定感
在語言與文化之間:日內瓦的多語就醫日常
我住在日內瓦,屬於法語區,這裡講英文的問題不大,醫生和護士大多都能用英文溝通。雖然偶爾還是會遇到一些專業術語需要確認,但基本的問診和解釋都沒有障礙。我想這對很多外國人來說,應該算是個不錯的優勢。
語言之外的不安:從藥品名稱到醫療資訊落差
我記得第一次在瑞士的診間裡,當醫生問我「你以前常吃的抗生素叫什麼名字?」時,我愣住了。這是什麼問題?我在台灣的藥袋上只會寫,一天三次、飯前飯後吃或是睡前再吃,哪來的名字?醫師感到非常震驚「你一年可能有三次緊急狀況,你不知道你吃的藥叫什麼?」
這是一次震撼教育。因為我先生完全知道他那一系列必須吃的藥品名字、詳細的作用、克數,什麼該吃什麼可以減免。而我就只是個聽話吃藥卻沒有深入了解的病人。

從身體出發的療癒:我在瑞士學會的事
與身體重新對話:從吃奇異果到睡眠改善
在家庭醫師的建議下,我開始養成讓身體自然療癒的習慣。她根據我反覆發炎與腸胃不適的症狀,建議我每天吃一顆奇異果,並在早上喝杯加了檸檬汁和鹽的溫水,有助於改善腸胃菌叢與消化系統。這些建議是經過詳細問診與分析後提出的,她也依我的體質選擇了非侵入性又容易持續的小方法。
這些改變讓我慢慢減少了發炎發作的頻率,也更有意識地從飲食與作息著手,調整生活方式,恢復身體原本的自癒能力。不像以前在台灣,醫療太便利,總是習慣去藥局買成藥或掛號拿藥來『解決問題』。這份便利令人安心,但也讓我習慣於短期處理,而非理解根源。現在我更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傾聽身體的反應。雖然我也試過中醫等其他方式,但這種結合醫學專業與生活調理的方法,讓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平衡。
醫療不是命令,而是與自己合作的過程
這一年來,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:我在瑞士學會的不只是如何填寫初診表,或是如何省錢買醫療保險。我學會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「與身體對話」的方式。
以前我把身體當作一台機器,壞了就拿去修,修好就繼續用。但瑞士的醫療系統強迫我慢下來。當我必須等兩個禮拜才能看到我的家庭醫師,當我必須花半小時詳細向醫生解釋我的症狀如何開始、什麼感受、那陣子吃了什麼、當時的環境發生什麼變化時,我才開始意識到:原來我從來沒有好好檢視過自己與身體的關係。
療癒的核心不是快或慢,而是你如何對待自己
最讓我感動的是,她從來不會因此責備我。她每次都問我「你好嗎?」我說「我還活著。」她會問我「還可以撐多久?」我笑而不答。然後我們會開始談論我的症狀,她會給我在異國生活的建議,甚至也會給先生一些建議。
每次看到她我都很開心,就像看到了救星。儘管問題還在,但心中的不安全感就去掉了一大半。不知道這是不是分配家庭醫師的優點之一。

結語:台灣與瑞士都教會了我照顧自己的方式
我想,這或許就是瑞士醫療的溫柔吧。它慢,但它願意教你保養自己;它貴,但它尊重你的選擇。
當地的朋友曾經跟我開玩笑說:「在瑞士,生病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學會等待。」這話聽起來有些無奈,但也道出了當地人對醫療節奏的真實感受。
台灣的醫療專注於「修復」,瑞士的醫療著重於「理解」。前者像是汽車保養廠,後者更像是心理諮商室。兩種方式都有它們的美好,但帶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。
我不知道哪一種才是「更好的醫療」,但我知道這兩種經驗都改變了我。台灣教會我珍惜便利,瑞士教會我學習等待。或許真正的療癒,不在於快或慢,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,以及願意給自己多少時間和溫柔。
當我緊張地在機器上做X光檢查,聽著護士用英文指引與爽朗的笑容說「抱歉我的英文不好」,我回她「不,妳說得非常棒」時,我想起小時候與好朋友以額頭靠著額頭看看有沒有發燒。醫療,原來也可以是一種溫暖的觸碰。
無論是台灣的快速還是瑞士的緩慢,都沒有絕對的對錯。重要的是,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種平衡,能不能學會真正的照顧自己。
畢竟,身體陪伴我們一輩子,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了解它,不是嗎?
如果你也想知道
瑞士看病真的很貴嗎?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,確實比台灣貴很多。我每個月光保費就要18,000台幣,還有自負額300瑞士法郎,加上10%的共同支付(每年上限700瑞士法郎)。總之,比起台灣健保的便利,這裡的醫療費用確實是個不小的負擔。不過相對地,你也能感受到更細緻的照顧品質。
瑞士醫生看診有什麼不一樣? 會花比較多時間了解你這個人,不只是你的症狀。第一次看診可能要一個小時,會問你的家族病史、生活習慣,甚至心情狀態。
語言溝通會有問題嗎? 以我在日內瓦的經驗來說,講英文問題不算太大。醫生和護士大多能用英文溝通,雖然偶爾會遇到一些專業術語需要確認,但基本的問診都沒有障礙。不過瑞士每一州的情況可能不太一樣,建議事先確認一下。
延伸閱讀
如果您想深入了解瑞士醫療制度,推薦以下資源:
官方資訊
國際比較研究
健康生活相關
📮 如果你喜歡ulin的文章,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:你會第一時間收到我的生活碎念、對先生的理智斷線,以及今天又是怎麼被炎上的...,一起成為長不大卻還是沒放棄成長的大人吧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