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士教育 vs 台灣教育:當孩子喊我媽,我的人生就開始轉向了
- ulin
- 2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8 分鐘
本文並不打算比較哪個教育體制更好,而是記錄我作為一個媽媽,在異國文化中生活與學習的真實經驗。如果你有不同的觀察,也歡迎留言分享。
本文導覽:
當她喊我「媽」:我的心動時刻
獨立vs聽話:台瑞教育的靈魂差異
媽媽的焦慮:瑞士教育下的暗湧
認真就輸了?瑞士校園的隱形壓力
成為媽媽,理解媽媽
你也有過教育上的文化震撼嗎……

當她喊我「媽」:我的心動時刻
我們第一次見面時,她六歲,那眼神像是在看一個「突然闖進生活裡的人」那樣小心翼翼地觀察我,但她還是乖乖照著爸爸的話,伸出臉頰,完成瑞士特有的問候儀式:親三下。那一刻,我心裡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悸動,像是某種久等的命運終於抵達。一直夢想有個女兒的我,在那微妙又可愛的親親動作中,突然有了一種莫名的感應。
後來的日子裡,我接她下課、看她跳芭蕾、陪她學中文,我們一起吃飯、一起旅行、一起敷臉、泡澡、抱怨爸爸(也就是我先生)、一起做美甲、一起回老家(德國或台北)。當然也會一起吵架與一起哭泣。她在我身旁睡著的樣子,和她倔強頂嘴時的模樣,都深深地烙印在我成為「媽媽」的這個身份裡。這段經歷從來不是我想像中的樣貌,卻意外地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連結與撼動。就在這些日常的共處與互動中,我成為了她的繼母,也開啟了我「在瑞士當媽媽」的學習旅程。
我原以為,媽媽的角色要從懷胎十月開始,才有資格擁有。但當她第一次喊我「媽」時,我明白在她心裡,「媽媽」的定義不一定關乎血緣,也可以是一種陪伴或一種選擇。在瑞士,單親家庭、重組家庭非常普遍,而這個稱謂更像是孩子願意給予我的信任,非社會賦予的職位。
從那時起,我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一份全新的責任與挑戰,也預感我將踏入一個和過去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獨立vs聽話:台瑞教育的靈魂差異
女兒14歲了,每天早上她會自己起床、自己做早餐、自行去學校,午餐也是自行解決。考試也不太需要我們提醒,就會自己讀書與備考,也許是因為她有一種對自己形象的堅持:那是她給自己的標準。一種我們能影響,卻無法直接賦予的標準。
瑞士教育從幼兒階段就鼓勵孩子培養獨立性。根據瑞士官方教育制度,6歲是義務教育的起始年齡,在此之前的幼兒教育(如幼兒園)主要強調社交互動、生活自理能力與遊戲導向學習,較少進行系統性的閱讀與書寫訓練。相比之下,台灣的教育系統則強調學科知識的提早介入,不少孩子在學前階段就已開始接觸注音、英文、數學等學習內容,甚至安排補習班銜接國小課程,記得父母以前總愛送我們去學珠算(不確定現在還流行嗎?)。瑞士的"課後學習"也偏向芭蕾、體操、游泳、鋼琴甚至是拳擊等等,屬於非學科知識的興趣培養。
不同制度所帶來的學習節奏,也悄悄影響了孩子對於自我與學習的態度。在瑞士,孩子從小較常被鼓勵作為學習的主體,自主探索與培養興趣的機會較多;而在台灣,家長通常會比較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規劃,也因此能更早給予明確方向與支援。
個人認為,台灣較重視品格教育,從日常禮儀、倫理觀念到人際尊重,許多台灣孩子展現出的細膩與溫柔,我鮮少在其他國家遇過。這種深植文化與家庭的教育方式,與歐美國家相對自由放任、強調個體自律的風格形成對比。雖然沒有絕對的優劣,但身處不同文化的我,仍不時懷念「家教」這個詞所代表的精神與態度,那種來自家庭,自然滲透到言行舉止中的「善良」。
以我的觀察:台灣的孩子普遍比較「溫良恭儉讓」;而瑞士的孩子嘛⋯⋯嗯,白目指數偏高(僅代表我家的那隻,喂!)。

媽媽的焦慮:瑞士教育下的暗湧
我曾經以為,亞洲才有所謂的「升學地獄」,瑞士應該比較輕鬆吧?但透過與女兒的互動,再加上與其他父母的討論,我明白:競爭,是無國界的。即使在異國他鄉,父母們對於教育的焦慮與比較,無論在哪都如影隨形,只是方式不同罷了。(僅代表個人觀察)
無論在台灣或瑞士,家長在選擇公立或私立學校時,背後的考量往往都來自對孩子的期待與未來的衡量。根據官方資料,瑞士約有10%的學生就讀私立學校,這些學校多為貴族學校或國際學校,通常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與更小的師生比。而在台灣,根據教育部統計,私立中小學的就讀比例約為7%,大多集中於都市地區,特別是強調雙語的學校。
不同的是,在瑞士,這樣的學校選擇更明顯地反映出階層劃分。私校的入學門檻往往不僅是學費,還牽涉到家庭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,也因此讓教育的公平性在現實中更顯挑戰。
與台灣一樣,瑞士的孩子在15歲左右面臨升學與職涯的分流選擇。台灣擁有建教合作或職校實習的制度,但根據教育部統計,實施建教合作的高職學生僅占整體職校學生的約3%左右,而瑞士則有將近70%的青少年參與企業實習。這樣的差異一方面來自於制度規劃的完善程度,另一方面也與社會文化對技職教育的接受度有關。瑞士社會普遍對藍領職業抱持正面態度,許多職業訓練出身的技術職位不僅起薪具競爭力,根據瑞士統計局與SERI的數據,其薪資與晉升機會在部分領域與白領相當,因此學生與家長對職業訓練的接受度較高,企業也更願意投入實習資源。
根據瑞士聯邦教育與研究創新署(SERI)的說明,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瑞士青少年選擇這類職業訓練路線,顯示出當地人對職業教育的高度認同與實用性期待。「我以後到底想做什麼?」這個問題從14歲開始便縈繞心頭。造成孩子過早地被要求面對自我定位,及來自同儕間無形的比較和父母的期待。
我感受到不同文化下對「成長節奏」的詮釋有多麼不同。看似自由的制度背後,壓力從來沒少,只是換了一種樣子。台灣與瑞士的孩子面對的社會壓力,雖然形式與選擇不同,但沈重程度卻不相上下;只不過,有些壓力被具象成分數,有些則被包裝成自由選擇。
認真就輸了?瑞士校園的隱形壓力
瑞士的語言教育體制,從小就讓孩子沉浸在多語環境中:德語區的孩子學法語,法語區的孩子學德語。他們在不同語境中自然切換,語言轉換就像學會騎自行車一樣,一旦掌握了,就能自在上路。
相比之下,台灣的外語學習常與升學、檢定與出國交換連動。從小學開始,英語考試就佔有一席之地,托福、全民英檢、模擬考,幾乎與升學壓力綁在一起,很難把語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,開口說外語像是一道大關卡。
插播一下:我很珍惜「中文」這與生俱來的禮物。對我來說,中文不只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,更像是一種流動在基因裡的直覺,就像看到花朵會微笑、望見自然景色會讚嘆,是一種不需翻譯就能直達心裡的溫度與美感。(可惜女兒對中文感到學習困難....)
很難想像,在瑞士自由與多元的環境下,卻也有另一種孤單。太熱愛學習、太認真準備的孩子,有時反而顯得格格不入。公立學校的校園文化不強調補習或分數,太認真讀書、過度準備的學生反而可能被同儕視為不合群,甚至會被貼上「認真魔人」的標籤。
在瑞士的公立學校裡,成績通常不會被張貼或排名,許多班級之間彼此並不清楚誰考幾分。這種對「不比較」的堅持,背後是整個社會對學習節奏與自我發展的尊重。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一樣快,也不是每一次表現都要被放在聚光燈下檢視。
我想,在這個由演算法與社群機制主導價值排序的時代,一個孩子若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,並堅持自己的節奏與方向,即使有點怪、有點獨行,甚至有點孤單。光擁有那樣的勇氣,已足以讓人敬佩。

成為媽媽,理解媽媽
成為媽媽以後,我才開始理解我媽,以及那句她最常對我說的「等妳以後當媽就知道了!」。懂了那些我曾經不理解她的行為,也懂了她深夜偷哭的理由。
從前我不明白,為什麼她總是只問我吃了沒?為什麼我一定要去補習?為什麼少一分要打一下,不愛稱讚我,卻只擔心我冷不冷?
現在我才明白,那些看似控制與安排的行為,其實是他們努力扮演「好爸媽」的方式。他們用自己成長過程中最缺乏的東西來愛我。因為從未真正被鼓勵過,他們不懂得表達支持是重要的情緒價值;而對衣食冷暖的執著,也只是源自於童年缺乏的安全感。
我也開始意識到,自己其實也在重複這種「用曾經缺乏的方式去給予」的模式。只是我還在尋找,那個真正適合我們彼此的版本
搬來瑞士、成為我女兒的繼母後,我才開始摸索當媽的方式。我不想控制與安排,而是陪伴與傾聽。我不會替她決定方向,不會嫌她煩,只要她願意說出她的想法與煩惱,她的渴望與失落,我就會與她同在一起,摸索屬於她的答案。我會跟她分享我雲遊四海時遇見的奇人軼事,還有那些我觀察到的人生百態。最重要的是,我會把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:那些值得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溫暖與提醒和被愛的感受,也全數給她。
我無法給她答案,但我會在她爆炸時陪伴她、在她迷茫時給她力量、在她做自己時欣賞她。我相信十年後,這世界會出現今天根本無法想像的職業,也沒有人能準確預言未來,只要她願意誠實面對自己,當屬於她的那條路出現,我仍會在一旁當她的啦啦隊。
甚至在我也迷路的時候,我會向她坦承:「我不知道,但我相信妳。」我不需要成為她的燈塔。只要我真誠地站在她身旁,相信她、支持她,總有一天,她會發出屬於自己的光。
你也有過教育上的文化震撼嗎……
其實從不打算判斷哪個教育體制比較好,只想誠實記錄自己如何在異國生存的縫隙裡,一邊學習當媽媽,一邊重新理解與調整自己,甚至長出新的自己。
從那個微妙又可愛的親親開始,從那一聲「媽媽」的呼喚開始,我就踏入了一個沒有標準答案、也沒有導航的宇宙。這裡有迷惘、有懷疑、有突如其來的可愛,也有一次次被打掉重練的框架與脾氣。我想,成為父母就是這樣吧?沒有人能真正準備好,但我們依然每天都在練習,試著成為那個可以被仰賴的人。
教育也是這樣,不僅是知識的傳遞,也是不斷的自我更新。而我們在其中跌跌撞撞,邊走邊學,邊罵邊調整,也邊看著自己重新長大。
延伸閱讀:
📮 如果你喜歡ulin的文章,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:你會第一時間收到我的生活碎念、對先生的理智斷線,以及今天又是怎麼被炎上的...,一起成為長不大卻還是沒放棄成長的大人吧!
Comments